在香港,信用卡利率高達 30%,再加上私人貸款普及,許多人因「以卡養卡」而陷入債務困境。當每月供款超出收入,甚至只夠支付最低還款額時,很多人會尋求 債務舒緩 方案,希望減輕財務壓力。
然而,不少人對 債務舒緩後果 存在誤解,以為只要參加就能「一筆清」或「免還本金」。事實上,債務舒緩雖然能帶來短期的紓緩,但也會對信用、財務自由和生活帶來長遠影響。本文將深入探討債務舒緩的後果,並比較 債務重組、IVA、破產,幫助讀者做出正確選擇。
一、什麼是債務舒緩?
債務舒緩(Debt Relief / Debt Rescheduling) 指的是債務人與銀行、財務公司或非牟利機構協商,重新安排還款方式,以減輕每月還款壓力。
常見做法包括:
延長還款期:由原本 1–2 年延長至 3–5 年甚至更久;
降低利率:從信用卡 30% 降至 8–12%;
集中還款:將多筆卡數合併為一筆貸款,統一管理。
👉 簡單來說,債務舒緩並不是免除債務,而是「換一個更容易承擔的方式來還清」。
二、債務舒緩的即時效果
參與債務舒緩後,債務人通常會立刻感受到:
每月供款降低
例如由 20,000 元降至 7,000–8,000 元。
壓力減輕
減少被銀行催收或追數的困擾。
財務秩序回復
不必同時處理多間銀行的還款。
但這些「舒緩」只是表面的,即時效果背後隱藏著一系列長遠的後果。
三、債務舒緩後果:你必須知道的影響
- 信用紀錄受損
信用報告會顯示「債務舒緩」或「重組」紀錄。
未來數年(通常 5–7 年),難以申請信用卡、按揭或貸款。
- 還款期延長
雖然月供降低,但還款年期拉長,最終支付的 總利息可能更多。
- 無法隱瞞
所有銀行都會共享信用紀錄,無論轉行或再申請貸款,都會被看見。
- 需自律還款
雖然壓力減少,但若未能按期供款,協議隨時失效。
- 財務自由受限
未來幾年內,難以獲得新的信用額度,消費與投資計劃可能受阻。
- 可能掉入中介陷阱
部分「債務舒緩公司」收取高昂手續費,誇大「一筆清」或「免還本金」,最終令債務人得不償失。
四、債務舒緩 vs 債務重組
債務舒緩:一個廣泛的概念,包括銀行協商、非牟利機構輔導等。
債務重組:是其中一種方式,通常透過銀行將多筆高息債務整合成一筆利率較低的貸款。
👉 債務重組是債務舒緩的一種具體形式,針對有穩定收入但還款壓力過大的群體。
五、債務舒緩 vs IVA
IVA(個人自願安排) 是由法院批准的法律程序:
債務舒緩:沒有法律效力,純屬協商。
IVA:若 75% 的債權人同意,所有人都必須遵守,甚至可減免本金。
👉 若債務金額龐大(50–100 萬以上),IVA 通常比單純的債務舒緩更有效。
六、債務舒緩 vs 破產
債務舒緩:仍需還清所有債務,但壓力減輕,影響相對較輕。
破產:徹底免除債務,但會清算資產、信用毀滅、職業資格受限。
👉 因此,破產一般作為「最後手段」,債務舒緩則適合仍有收入的人。
七、真實案例
案例一:成功舒緩
李小姐因過度使用信用卡,累積 35 萬債務。透過銀行債務舒緩計劃,利率由 30% 降至 9%,月供由 14,000 元減至 5,000 元。五年後,她成功清還債務,並重新建立理財習慣。
案例二:後果沉重
陳先生欠下 50 萬卡數,參加債務舒緩後,每月供款減至 8,000 元。但他在還款期內信用紀錄受損,無法成功申請按揭,錯失置業機會。最終雖然還清債務,但也付出了生活規劃延遲的代價。
八、誰適合債務舒緩?
總債務 20–80 萬港元;
有穩定收入,但無法負擔現時月供;
希望避免破產;
願意長期自律還款。
若債務金額過高(百萬以上),或完全無收入,債務舒緩的效果有限,應考慮 IVA 或破產。
九、專業建議
債務舒緩只是過渡方案,並非「免還本金」;
優先透過銀行或非牟利機構,避免中介陷阱;
在參加前計算總利息,避免長期還款反而付更多;
若債務龐大,應考慮 IVA;
破產應作最後手段;
建立理財習慣,避免再次陷入債務危機。
十、結論
「債務舒緩後果」雖然不至於像破產般嚴重,但仍然帶來信用紀錄受損、還款期延長、財務自由受限等影響。它的最大好處是能減輕每月供款,讓債務人有喘息空間,但並不等於「免除債務」。
對於仍有收入的人,債務舒緩或債務重組是合理選擇;若債務龐大,IVA 更具保障;若完全無力還款,破產才是最後的出路。
最重要的是,債務人必須根據自身情況,慎重評估選擇,並在專業機構指導下作出決定。只有如此,才能真正走出債務陰影,重新掌握財務自由。